文化动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儿童有声读物也越来越多,很多故事机、网络电台、 微信公众号、APP等都会提供有声读物供大家“听书”。这样的方式颇受家长们的青睐,家长用手机播放有声读物来代替给孩子讲故事。那么,“听书”能代替看书吗?让孩子“听书”是家长偷懒,还是为孩子打开了阅读的另一扇门?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七成年轻家长给孩子“听书”
针对孩子“听书”的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位年轻家长, 发现超过七成的父母利用手机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我给孩子在手机上下了一种听书软件,每天晚上放给她听。”市民张晓霞说,女儿今年6岁了,从她半岁开始,几乎每晚都通过手机听童话故事,“平时工作很累,每晚回到家,想让孩子早点睡,我们又没有多的精力给孩子讲故事, 就用手机放给她听。” 张晓霞发现,“听书”能让孩子很快平静下来,进入梦乡。
除婴幼儿外,很多初高中生也用“听书”来帮助睡眠。“不听睡不着。”说到“听书”, 南充十中初三学生贾伟告诉记者,在他们班上,很多同学都是“听书”入睡,小说、情感电台、相声、流行歌曲……都是他们的催眠工具。而在听的内容上,故事、英语、名著、科普等最受欢迎。
“听书”效果因人而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听书” 的效果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小朋友“听书”时会不断选择一个童话故事重复听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然后将故事一字不漏地背出来;而有的小朋友则是走马观花式地“听书”,听完之后什么都不记得。
5岁的张浩宇就喜欢不断地听自己熟悉的故事,妈妈王敏对此非常赞成,特别是在看到儿子听完书后, 学央视节目《朗诵者》里的腔调将故事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时,王敏心头暖暖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过,王敏发现,就算孩子读书百遍,但因为年龄太小,好多事情懂不起,所以需要父母引导。
市民赵毅看到最近流行“听书”,他也在平板电脑上下载了很多“听书”软件,让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赵麟每天“听书”。可是一个多月下来,赵麟“听书”的效果并不好, 而且每天都要求听不同的内容。“给他听老故事他就显得不耐烦,会说这个听过了,没意思。”让老赵头痛的还不止如此,当问到儿子所听的故事讲了什么内容时,儿子却说“晓不得”。为此,老赵觉得“听书”仿佛对孩子吸收知识没有多大帮助,“这种走马观花的天天听,还不如认认真真看一本书。”
看书和“听书”引争论
针对传统的看书和流行的“听书”这两种阅读方式,家长们持有不同观点。其中,推崇“听书”的以年轻父母为主,而中老年人更推崇看书。
“听书也当读书,一样能起到阅读的效果。”“80后” 父亲姜添辉除了自己每天“听书”外,还让女儿经常“听书”,“‘听书’不一定要让你把内容记下来,你感兴趣的东西记下就可以了,日积月累,你就会发现自己吸收了很多知识。”
有着48年阅读经历的冯刚则推崇看书,特别是孩子,更应多看书,少“听书”。“阅读阅读,要阅又要读,书自古就是用来看和读的。”冯刚说,阅读的关键在于细细品味,而非走马观花地听故事,“如果不通过阅读让文字在脑海里过一遍,是很难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他认为,“听书” 这种快餐式的读书方式,适合没时间看书的成年人,而对于孩子,“听书” 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思考、阅读能力,而且缺乏亲子阅读时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容易走神。
注意事项
孩子“听书”每天不宜超过1小时
关于“听书”,医生也有话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教授刘隆跃建议市民,“听书” 的时候要注意音量大小,不宜太大,而且长时间戴耳机“听书”,容易导致听力受损, 甚至引起感音性耳聋、外耳道炎症等疾病。
据介绍,一般正常人说话的声音在40至60分贝之间,但听耳机时的音量往往涨到85分贝以上(85分贝以上会损伤耳蜗的纤毛细胞)。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外部环境噪音过大, 想要听清楚耳机里的声音,就必须提高音量,势必对耳蜗带来更大的刺激。长期戴耳机,特别是习惯大音量“听书”,会导致听力渐进性受损,出现头昏、耳鸣、耳堵。每天佩戴耳机超过4小时的,都是听力易受损的高危人群。
刘隆跃说,耳朵的听力受损有三大表现:高频受损、敏感度提高和听力下降。高频受损表现为容易头晕、头昏、头胀等,长期戴耳机而又有上述症状,则很可能听力已经受损了。耳朵的敏感度提高,会导致声音只要出现一点点变化, 就会很难受,出现重震、耳鸣、耳堵、头昏等症状。听力下降意味着需要提高音量才能听到声音,一旦感觉到听力下降,最好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进行检查。
刘隆跃为此建议,戴耳机“听书”的音量要控制在最高音量的三分之二以内,尽量调试得跟平常说话的声音差不多为宜。成人每天戴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4小时,未成年人每天不超过1小时。同时,每次佩戴耳机30分钟至40分钟后,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专家建议
听看互补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
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图书馆副馆长吴晓川天天和书打交道, 他认为,知识的传播本身具有多元化,“我们看电视、 上网也是一种接受知识的途径,并不能一概否定一种传播方式。看书和‘听书’ 各有好处, 但要因人而异。‘听书’不会代替深度阅读,但和看书并不冲突,而是一种互补。”
吴晓川认为, 看书属于深层阅读,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来看,看书都极其重要。成年人应多看少听,“每天挤一点时间,阅读一篇美文,其实是一种享受。”而“听书”作为浅层阅读的一种方式,比较适合认字少、 缺乏阅读能力的小朋友。这种通过讲与听的方式,能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现在的孩子普遍学业压力较大、用眼过度,“听书”可以缓解眼疲劳。与看电视不一样,“听书”能为孩子留出一些思考空间。小说等文学类作品特别适合以“听”的方式呈现,因为播讲者的声音本身具有温度,他们的专业加工既给孩子留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有适当留白和延伸, 给孩子更多共鸣。在需要视觉表达的艺术、地理、文物等内容上, 如果用听的方式就会受限,需要增加图片方式辅助理解。
“‘听书’不能替代亲子阅读,家长们应腾出时间,多陪陪孩子阅读。”吴晓川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听书”的过程中应全程陪同,答惑解疑、有目的地引导,在让孩子听完一篇故事的时候, 鼓励孩子讲出来。孩子听完故事后,再用对应的实物书本给孩子一个视觉刺激, 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孩子双重影响,“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录一段故事, 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这既让孩子有兴趣,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运用和思维、创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来自 南充晚报记者 郑钦豪/文 李鹏宇/图
0817-2606788
南充市顺庆区滨江北路2段
947333473@qq.com
94733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