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昨(30)日,记者从市图书馆获悉,由于南充古籍存量大,普查工作仍在紧张继续。8月初, 国家图书馆组织的文史专家团将赴南充考察古籍普查情况, 同时还将对目前存疑的这批“善本”进行鉴定。 古籍普查10余天 发现一批明清“善本” ,从7月18日开始, 为推动中华古籍普查保护工作, 由四川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院校文史专业的10名志愿者团队对南充市图书馆古籍库进行了普查和记录。 据志愿者团队组长、四川大学研究生陈亚萍介绍,古籍普查记录按照文史子集分类,主要突出发掘年代久远的古籍。截至昨日,他们共完成1000多条数据的记录(每条数据按分类可记录多卷本的古籍)。 据市图书馆副馆长刘军介绍,目前除此前发现的明代刻本《唐陆宣公集》外,还发现了20多部(卷)疑为年代在明代和清代乾隆年间的珍贵善本,目前这些古籍已被详细记录, 将作为普查中的发现上报省上。 专家将赴南充考察鉴定 8月上报普查结果 刘军介绍, 由于南充古籍存量多达10万册,其中市图书馆8万多册,其他各县(市、区)保存2万多册,古籍数量庞大,受到国家图书馆高度重视,国家图书馆将组织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刘国庆、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张贺及《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的专家学者来南充,对在普查中发现的珍贵古籍进行鉴定,对其历史价值进行权威认定。 此次国家图书馆组织专家学者赴南充,也是对各地推动中华古籍普查保护工作的考察, 他们将详细了解古籍普查的工作情况,指导志愿者开展普查工作,同时还将对南充的古籍保护提出建议。 据了解, 此次四川古籍普查是为响应全国进一步加强古籍普查保护的要求进行的,为了壮大普查队伍,确保普查工作准确无误,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古籍保护中心首次引入民间力量,在全省各高校选出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古籍普查工作。 陈亚萍介绍,按照要求,他们将于8月13日前完成此次古籍普查, 所记录的古籍数据将汇总上报省上,再由省上汇总上报国家相关部门,以掌握目前全国各地的古籍保护情况,进一步增强对古籍的保护。(记者 张驰 文/图) (原标题:古籍普查发现明清“善本” 文史专家团将来南充鉴定) 摘自:南充晚报 |
0817-2606788
南充市顺庆区滨江北路2段
947333473@qq.com
947333473